Date:2022/06/26

别让乡村振兴,成为乡村“折腾”!

国家大倡“乡村振兴”,让全国上上下下都觉得属于乡村的春天,正大踏步朝着我们走来。

我们农友或会从过去的去基层政府办事吃“闭门羹”,甚至被扫地出门,变成所谓的倒履相迎。

这本是好事,也是我们所期待的。但觊觎“乡村振兴”这块肥肉的人,可不止我们农创人,政府企业、学术社会,都已撸起袖子准备下手了。他们的到来,当然也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帮助和支援的作用。

但我们更怕这些人鱼龙混杂,给乡村带去各种瞎折腾。

不白这段时间游历各地,总会听说现在国家政策很好,某地要准备举办大论坛,动辄就要花上几百万元。其中,有100多万是要给某高校、某规划机构、某主办方的,算是会务组织费。

这次现象,让不自觉地想起多年前的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来了。

虽然,这两波建设的确带来农村某些基础硬件设施的改善,但更多的是“假大空”,是瞎折腾,只肥了少数人的腰包而已。农民背井离乡的趋势没有改善,乡村的教育和文化越来越没落,乡村的土地、水和空气也愈加受到污染。

警惕4种状态,乡村振兴才能更扎实,那瞎折腾和“假振兴”具体又有哪些表现状态呢?不白觉得,至少有4种:

第一,被“水泥思维”主导一切。

大家去如今所谓“美丽乡村”看看,街道、大广场、河道甚至各个角落都被水泥覆盖,还有乡村里到处充斥的城市草皮公园、假山假景、搬迁过来的绿化草木等,千篇一律的城市化样板。

在不白看来,这样的面子工程很要命,须杜绝。因为我们的乡村总有其自身的生命肌理、审美趣味,绝对是不可以被水泥和所谓的城市美学所窒息的。

第二,被“快思维”严重支配。

改革开放快四十年了,中国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各领域发展充斥着工业式的“快思维”:快速撷取,快速周转,快速获取利润、快速赢得政绩。

可是,乡土社会的本质是“慢”和“缓”,是很难快起来的。“快思维”贸然进入“慢乡村”,很容易导致快速破坏乡村。所谓的精准扶贫、帮农致富等根本性工作,也就很难得以真正落实。

第三,被既得利益者强度绑架。

乡村基层是既得利益者的天下,各种利益关系链、利益纠葛、相互攀附等,屡见不鲜。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虽好,但若落地基层,陷入既得利益链条中,恐怕执行起来很容易变形变调。

就比如乡村规划。近年城市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不少规划界人士的目光转向美丽乡村建设。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凭“复制黏贴”这个简便工具,抢占乡村建设的话语权,营造乡村“一规就灵”的氛围。总出模式样板,却多没能落地的,收费还往往忒贵,没好几百万下不来。

而且这些人所提出的样板模式,又容易和乡村基层政府人员一拍即合。既能获得面子上的好看,还能从中谋取更多利益。导致乡村建设被引导到所谓的建筑、景观规划等狭小领域,不仅把国家对乡村的善意短期化,还会将社会对乡村的关注庸俗化。

结果就是乡村本来就不多的资源被浪费,政府资源被少数乡村获取,最终肥了这些既得利益者,乡村更本质的难题却被掩盖了起来。

第四,被“成功学”疯狂包围。

当你问起任何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未来要怎么走时,当地的干部无一例外地会告诉你6个字: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俨然成了灵丹妙药,包医乡村百病。有些乡村,已经开始进入第二第三轮的美丽乡村建设了,仍然只是在一些所谓的旅游线路上涂脂抹粉,村庄内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其它事务却不闻不问。

这样一来,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成了为少数游客服务的所谓美好了。

试问一下,全国有几个乡村是靠着乡村旅游发展起来的?和此相伴左右的,还有民宿成功学等等,不一而足。

到底怎么办?两个低层思维一定要有。

避免和解决上述4种状态,“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央一号文件里都提得比较清楚了。只有真切落实到位,“乡村振兴”才能更有希望。

此外,还有两个低层思维,不白觉得我们一定要有。

首先,要相信农民的智慧和力量,重建乡土文明和乡村自信。

乡村振兴首先是文化的振兴,是让农民更自信、更强大的振兴。这就要求我们,把更多本乡本土的人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助理,有章有法地循序推进新乡村规划,而不要被走江湖式的所谓规划师或政府的政绩观左右。把农民的潜在自信释放出来,成为主体,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所在。

其次,构建乡村自主互助,掌握城乡市场链接的主动性。

乡村振兴,要有自己的乡村经济学,需要构建属于我们农民的经济系统。只有农民自己成为经济的主人,才不会被扑面而来的所谓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给忽悠了。

有了经济主动性之后,我们也要大胆向外开放和对接,把自己的好产品,利用有效的商业化思维,主动卖向城市、供给城里人,让城市人成为我们优秀产品的依赖。

不白认为,这条路注定艰难且漫长,但这也是我们一线农创人可以大展拳脚的广阔舞台。为了乡村的美好未来,我们值得为之努力奋斗。

而部分乡村曾经热火朝天地搞投资、旅游、民宿,到如今却败下阵来。

一、乡村振兴中警惕下列问题

1、完全复制成功地区经验

如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日益减少,有的村甚至破败不堪,只住着一两户人家,而且还是老年人。在这种背景下,乡愁的珍贵日益凸显。所以这几年,一些具有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的农村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或乡村旅游来赚城市人“乡愁”的钱。很是红火。

但是看到了别村搞乡村旅游致富了,很多自身区位优势、旅游资源、农村文化等条件均不具备的乡村,照搬成功地区经验做法,在荒秃秃的山野上大搞旅游建设,结果不仅没有迎合城里人的胃口,反而因为同质化太严重,给人带来审美疲劳,乡愁卖点就此大打折扣,有的开了不到几个月就荒废了。

2、无产业支撑

众所周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就是要有产业支撑。产业兴旺,乡村就兴旺,区域就兴旺,经济就兴旺。找准支柱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农业农村人口提供稳定的、可持续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这才是可取之道。

但有些村,片面理解乡村振兴就是盖几栋洋楼、建几个村民广场、做几个“样板工程”,希望一两年就出成绩、有形象,而不是深入基层摸清情况,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踏实建设、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乡村振兴是有害的,实在要不得。

3、急于求成,利益最大化

部分乡村把“短平快”的思维当成行动指南。因为工业时代的本质是“快”,快速地撷取,快速地周转,快速地获取利润和政绩。在这种思维下,农民致富根本性的工作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

4、资源浪费

一个村花很多钱举办一个大会,结果钱花下去了,请了很多知名人过来听,讲的东西“牛头与不对马嘴”,就是做来应付政府。你们说这样的事情不叫折腾叫什么?就说说这个钱花的值不值,还不如直接把钱给了农民,还有些成绩呢。

二、吸取教训

1、清楚的认识乡村主体特点

当前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并且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小规模农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进城务工经商后由留守老年人从事的家庭农业,或老人农业。

因为农村缺少二三产业就业机会,人多地少,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土地,使农户家庭仅靠土地收入难以维持体面生存。

所以现在农村地区存在着四种差异颇大的农户:一是举家进城的农村富裕农户;二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户;三是留守农村的中农家庭;四是老弱病残家庭。

因此仅靠农业,无论是种植大田粮食作物还是种植经济作物,农民是很难致富的,也就很难有农业的产业兴旺。

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农民十分迫切。

2、三产融合,切忌盲目跟风

农民增加收入的第一步是延长农业价值链从而增加农业附加值,通过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来提供更多农业就业与获利机会。

在此基础上发展三产融合增加更多的创收机会。三产融合的典型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但是一定要清楚,避免同质化,而且全国最多只有5%的乡村适合三产融合并从中获得收益,绝大多数农村则缺乏区位条件或旅游资源,不适合发展旅游。

3、保留乡土气息植入新业态

乡村振兴,最贵的是乡风和乡土,因为随着城市化市场化,乡土乡风越来越淡,所以尽可能保留住将是最大的财富。因地制宜植入新的产业,不仅限于乡村旅游、民宿等热点,更多还需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制自己的产业规划。做差异化经营。

反之,乡村振兴如果不去信任乡土社会和农民力量、不去发扬乡土文化、不去正确而主动地利用商业和市场思维、没有树立起生态和人文的意识,是注定走不远的,只会成为新一轮的折腾而已。(编辑:也很美)


分享圈内圈外查看更多>>

03

2025/05
武都人的热心肠宠客...
在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凭借其创新的文旅服务举措和人性化应急管理,成功打造了“贴心宠客”的旅游品牌,...
view more

30

2025/04
会长!别人给你装傻,你真是人来...
一些商会就是一个假模假式的怪胎,会长把自己打扮成象体制内的等级化模样,什么不懂,天天开会,装逼成瘾!前几天,来了一位张口...
view more

18

2025/03
观点丨北方经济为何有价值观冲突...
“项目掮客”(俗称“串串”)通过阿谀奉承、权力依附等手段获取利益的现象,本质是权力寻租与资源垄断的产物,反映了社会运行中...
view more

06

2025/03
AI文旅丨不是你说好而是让游客...
给你一个惊人的事实:80%的国内文旅正在断崖式下跌,二八法则正在应验。官方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大部分中小景区业绩和客流惨淡,...
view more

13

2025/02
观点丨杭州:低调务实背后的强大...
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与喧嚣的时代,各个城市都在努力展示自己的优势,以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关注。然而,杭州却以一种异常低调的姿...
view more

13

2025/01
视点丨能让老百姓哭的非遗!...
老百姓的情绪被传统的秦腔所引发,并表现出强烈的共鸣,这背后有多重复杂而深刻的原因。以下是对此现象的详细分析:秦腔的艺术特...
view more

23

2024/11
热点丨兰州「桥见」交通大学和社...
兰州的媒体通过“我在兰州桥见你”“兰州牛肉拉面排名”宣传兰州、宣传黄河岸边,殊不知网络上“兰州交通大学不雅视频“、“牛皮...
view more

13

2024/11
观点丨文旅蚂蚁现象丧失体验感...
网红并非文旅的全部,打破认知壁垒,探寻甘肃文旅未来?在当今时代,不少文旅官员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文旅工作做得好全靠网红宣传...
view more

13

2024/11
夜袭开封丨青春的澎湃与社会的思...
“青春万岁!未来可期!”当我们从夜袭开封这一现象来审视社会现状,能发现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大学生,一直都是最富有激情的群...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