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滨也很美。夜市烧烤摊升腾的烟火气中,一箱箱空酒瓶上印刷的商标,默默记录着一座城市的社交变迁,一个城市“冷啖杯”文化的开始。
“碰一个!黄河不倒我不倒!”“男人就要经风浪!”“女人就要乘风破浪!”
十年前兰州夜市上此起彼伏的豪言壮语,如今已被零落的碰杯声取代。黄河啤酒的经销商王建军看着仓库里积压的库存,无奈摇头:“现在年轻人聚会,要么不喝酒,要么喝其它品牌。我们的酒,连夜市老板都懒得进货了。”
就在昨天,黄河啤酒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四十周年庆典,董事长谭岳鑫在黄河之滨宣告“酒茶汽三位一体”的转型战略。然而台下有经销商低声议论:“产品卖不动,再多的战略都是空中楼阁。”
作为曾经占据甘肃市场70%份额的“西北王”,黄河啤酒的衰落轨迹折射出中国区域啤酒品牌在消费升级大潮中的集体困境。当社交场景剧变、年轻消费者转身离去,这个承载几代人记忆的社交符号,正面临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一、社交场景萎缩,消费根基动摇
黄河啤酒的危机首先来自其赖以生存的社交土壤流失。曾几何时,夜市烧烤摊、街边小馆、KTV包房,都是黄河啤酒的天下。如今这些场景正在加速消失。
“社交冷淡”现象席卷消费市场。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宅文化”,外出聚会频次显著降低。加上健康观念提升,公共场合饮酒行为大幅减少。经营者决策不懂品牌lP的应用,产品创新并不是来源于数据,而是经验和感觉。
即饮渠道遭受毁灭性打击。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内餐饮、酒吧、KTV等业态客户流失率明显上升,与啤酒消费紧密相关的即饮渠道消费频率下降幅度惊人。某知名连锁酒吧季度销售额较去年同期下滑近30%,且连续数季未见明显回升迹象。
经济压力改变了消费心理。在房贷、车贷等生活重压下,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更注重性价比和健康管理。过量饮酒导致的“啤酒肚”形象,工业啤酒是水啤,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企业文化混乱不堪,传播的内容上内乱不止。
“现在请客吃饭,一桌人最多喝半箱啤酒,还是低度的。”兰州某酒店采购经理坦言,“年轻人要么喝茶饮,要么喝精酿,传统工业啤酒的社交光环消失了。”
二、产品创新滞后,错失年轻味蕾
当啤酒消费主力人群迭代,黄河啤酒的产品结构未能跟上需求变化,属于脱离时的品牌,其营销队伍基本上是“锦衣卫”。
在超市货架上,黄河啤酒仍以传统“大绿棒子”形象示人。而竞争对手们早已展开一场围绕年轻味蕾的争夺战:青岛啤酒推出五大品类,果啤和精酿占比达30%;金星啤酒的茶味系列成为抖音爆款,单月销量突破20万箱。
Z世代消费者贡献了中国精酿啤酒市场65%的销售额,他们对“个性化风味”、“社交仪式感”需求激增。而黄河啤酒虽有高中低三个档次共170多个品种,却因产品线过长造成消费者对品牌认知模糊。
口味创新的边界被不断打破。消费者惊讶地发现,啤酒里不仅能放入毛尖、茉莉花茶,甚至出现了内含小米辣的猎奇产品。“万物皆可啤”成为新趋势,而黄河啤酒的创新步伐显得迟缓而保守。
健康化浪潮中,黄河同样错失先机。《2024淘宝国产啤酒报告》显示,无醇啤酒、0度啤酒搜索量同比增长超过4倍。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预测,无醇啤酒将于2025年跃升全球第二大啤酒类别。
三、营销渠道失灵,品牌老化加剧
面对市场变化,黄河啤酒的应对显得力不从心。
2022年,公司宣布重点打造抖音商城,试图复制乌苏啤酒的网红奇迹。然而现实残酷:黄河啤酒官方抖音账号发布的147个作品中,仅一条视频点赞破10万,其余大多在几十到几百之间徘徊,要进行消费画像,其传播的内容,基本就是无效的壁垒。
天猫旗舰店的数据更显凄凉。销量最高的青海湖青稞白啤,仅有53人付款。线上销售仅占公司总营收的1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属自娱自乐。
营销专家方刚一针见血:“黄河啤酒没有卖点,也没有差异化优势。在社交媒体时代,缺乏病毒式传播的基因。”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补充道:“即便直播带货做出噱头,热度也很难转移到黄河啤酒身上。”
相比之下,乌苏啤酒的崛起提供了鲜明对照。这个1986年诞生于新疆乌苏市的品牌,凭借“夺命大乌苏”的差异化定位,借助抖音等平台口碑营销,从年销量仅几万吨的小众品牌,一跃成为年销40万吨的行业黑马。
四、市场环境剧变,区域壁垒崩塌
黄河啤酒面临的挑战,还有行业格局的根本性变革。
作为区域性品牌,黄河啤酒在甘肃、青海等西北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雪花、青岛等年营收超300亿的行业巨头。当年营收仅3亿的区域酒企对阵啤酒巨头,胜负似乎不言而喻。
地理位置也成为发展桎梏。西北地区啤酒销售旺季相对较短,有限的市场容量还呈现逐年萎缩趋势。在双重挤压下,黄河啤酒的市场空间不断收窄。
更致命的是,公司战略重心出现偏差。自1999年上市后,黄河啤酒并未借势腾飞,反而将大量精力转向证券投资。2016年A股大跌,其投资收益亏损2146万元,而啤酒主业持续萎缩。
2023年,公司证券投资账面净收益为-2943.62万元,而主营业务亏损达4672万元。这种“不务正业”的经营策略,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转型之路崎岖,三大战略待考
在40周年庆典上,黄河啤酒宣布了雄心勃勃的转型计划——“三大战略”:产品端推行“酒茶汽三位一体”,渠道端启动“伙伴计划”,文化端推动“湖湘基因与黄河精神融合”。
总裁郭丽丽描绘了构建“24小时通达、全场景覆盖、数字化赋能”的新零售体系的理想愿景。黄河啤酒集团副总经理王照红强调,要让合作伙伴成为品牌共建者。
然而业内对此持谨慎态度。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指出:“黄河啤酒的问题不在战略构想,而在执行能力和资源投入。过去几年公司营销投入不足、执行不够坚决,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产品创新与消费者需求之间也存在鸿沟。正如青岛啤酒代理商栗俊强所说:“茶味、果味啤酒喝多会腻,70%的年轻消费者在尝鲜后,仍将经典款作为日常口粮。”如何在创新与经典间找到平衡,考验着黄河啤酒的产品智慧。
黄河啤酒的四十周年庆典落幕了。
这场“黄河人”自我告白,是黄河啤酒新舵主“湖南人”给原黄河啤酒的残存旧部的一个希望,希望比原“杨氏家族”更有能力。企业的精神层面,估计早就消亡了,现在要重塑企业精神,就从这次“40”周年的活动上来看,其标榜的“人”、“事件”、“场景”,并没有逻辑指向的主线,有些刻意晃眼。
在黄河之滨,新亮相的茶酒融合饮品与气泡水系列在展台上闪光,年轻员工忙着在抖音直播间吆喝新品。但台下一位老经销商的话引人深思:“我们卖的从来不只是啤酒,而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和社交方式。”
尾声
朋友圈一位多年的“黄河啤酒”爱好者,正在喝着一罐“青岛原浆”,抒发着自己的悦心的境界。
不远处的夜市摊位上,几位年轻人正举着印有星座图案的精酿啤酒自拍。灯光下,瓶身上的“黄河”字样模糊不清。
当城市的社交记忆被新品牌改写,黄河啤酒的转身,需要的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一场与年轻世代的情感重建。(作者:刘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