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18/04/18

于江湖中话“传承”非遗故事

“所谓传承,传自历史,承自人心。”立足于人和故事,探寻技艺背后的土壤养分,《传承》第二季用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揭示了“传承”背后的“匠心”故事与价值。
织布、狩猎、种稻,中国人用灵巧的双手经营生活,也用生活的艺术为岁月赋予文明;捕蟹、独竹漂、漓江渔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与自然共生;水上漂、武当轻功、峨眉武术,身怀绝技,所以闯荡江湖……
4月14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人文纪录片《传承》第二季回归。该纪录片以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个人故事作为切口,深入浅出地引出三十五项精彩的传统技艺。
七位资深导演,六十人构成的团队,跨越二十个省市自治区,釆访八十位传承人,拍摄记录三百个T的素材,煎熬两年七百个日日夜夜,翻山越岭负重行程十万公里……《传承》第二季通过35位技艺传承人的人生故事,揭示了百年、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智慧,着重展示他们“坚守而不保守,传承也在创新”的生活状态。《传承》执行总导演张可可说,“他们才华在身、技艺高超,往往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就直通远古。”
致敬工匠“绝活”
痴迷少林七十二绝技“水上漂”的武僧释理亮、四川成都“最后一个堂倌”路明章、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国家级传承人库尔曼、土家族吊角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彭善尧,还有浙江磐安县炼火“闹火海”项目的能手陈有根......在这些故事中,无论“水上漂”的绝技、鸣堂的圆融,还是驯鹰的耐心、吊脚楼的智慧乃至炼火的勇气,都历经了“江湖”检验和认可的过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诚如片中所说,所谓江湖,就是百川归海、随物赋形。那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粉墨登场的舞台和传承流布的场域。
非遗技艺的呈现,再过精彩,也仅仅是形式,其传承的主体,归根到底还是人。《传承》坚持以人传事的视角,第二季开篇,《江湖》一集便通过记录驯鹰狩猎、轻功“水上漂”、堂倌鸣堂、土家吊脚楼营造、磐安炼火五项传统技艺故事,将观众带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江湖”。
在《江湖》一集中,既可以看到库尔曼如何训练接班人体味训鹰技艺的危险与耐心;看到擅长“水上漂”的释理亮身轻如燕背后的气喘如牛,在终日苦练中体味超越自我的艰忍与枯燥;也可以看到决心重振鸣堂技艺的堂倌路明章严苛教徒的情真意切,他徒手传12碗米饭的游刃有余,琢磨鸣堂技艺的灵通与机敏;还可以看到77岁高龄的彭善尧如何因地制宜地设计方案,在岩坎上架梁造桥营造土家族传统民居吊脚楼,体味这种独特建筑的繁复工序与精妙结构;还有陈有根积极筹备炼火仪式的紧张安排,只为壮士们“踏火山”“闹火海”做好充足准备……
这些看似琐碎平淡的生活日常,却代表了非遗技术诞生的土壤与生存环境。透过一个个生活化的故事场景,观众不仅可以了解非遗技艺本身,更可以理解其产生、发展的要素,明白其存在的必要性。这样的“传承”不是填鸭式的耳提面命,而是一种更为轻快的身体力行,通过带入故事去引导观众产生产生深层次的内在感悟。于理解之后,悟传承。
《传承》第二季着力于对“人”与“故事”的临摹,跳出了同题材纪录片重于呈现技艺本身的做法,更关注于传承人背后的故事,将人与技艺合一,可谓另辟蹊径。
不止技艺,背后大有名堂
“人在江湖,拼的不全是技艺,还有为人处事原则。”所谓传承,传授继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内在的信念准则。那些被世道和人心反复打磨过的人格和讲究,才是真正立得住,传得下,守得劳的传承。《江湖》中,在记录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个人故事的同时,也带出了他们谨遵奉行的圭臬,可谓江湖之道。
何为“道”?是“训鹰”传承人库尔曼将涉险捕获又辛苦训练所成的大鹰放归自然的舍得;是擅长“水上漂”的释理亮苦练多日却挑战失败重新投入训练的越挫越勇;是“鸣堂”传承人路明章引客、吆喝、结算、送客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圆融;也是“土家族吊脚楼文化宣扬者”肖自强立志收购古楼而不远百里往返十几次进行劝说的执念;更是磐安壮士们赤足踏上火炭并潇洒炼火的勇气与自信。
《传承》第二季在讲述传承故事的同时,让人们体悟到一个个不争的道理:闯荡江湖,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身在江湖,就要懂得舍得与进退;行走江湖,拼的不全是武功高下,更是人情世故;纵横江湖,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理想买单……而唯有初心,终得守艺。
这些,是传承人的铁律,是他们的信念,是高于技艺的行事准则。
时间的洪流奔腾而下,技艺的外在形式总会有所改变,不变的是支撑它们的精神内核。而这,才是“传承”的要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传承中华文明就在持之以恒之间。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该纪录片也升级传播方式,打通媒体渠道进行融合传播。《传承》第二季用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揭示了“传承”背后的“匠心”故事与价值。其要讲的故事不止于技艺,而是穿透现象,传达出更为深远的价值导向,点到而不渲染,以精妙的分寸感引发观众的自我升华。(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VR悦读查看更多>>

陇南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立...
8月2日,陇南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陇南美丽乡村建设立法工作推进会。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荣,市人大常委会一级巡视员李廷俊出席会议并讲话。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赵一升主持会议。市人...
view more
2023年下半场文旅新趋势...
多家旅游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端午假期人们出游热情高涨,旅游业延续复苏势头。国内市场中赛龙舟、包粽子、游园会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旅游与音乐节、电竞酒店为代表的潮流文化旅游“各显神通”,为国内游客带来丰富的消...
view more
康县打造“五大神龙”文旅...
康县紧盯满足游客需求,按照布点、连线、扩面的旅游发展思路,加快快进慢游旅游立体交通网、便捷乐享旅游服务设施网、智慧智能旅游互联网和山清水秀旅游生态网建设步伐,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
view more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激活乡村...
两河镇因清河与麻柳河交汇处而得名。这里属于长江流域,处于清河这里植被茂密,是当地著名的原始林区,清河林区是西秦岭原始生态保护区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北地区原始森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地域之一,属最近新发现的一...
view more
今日红色小镇 农旅产业火...
在五彩斑斓的夏季,我们从早上八点中从康县县城出发,沿着冯家峡翻越毛亚子山,在万家大梁的观景台,远眺迎来了大写诗意的“九龙入川”。行走在山林间,远山朦胧、近峰峻峭,移步换景。云台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view more
乡村故事:一棵桂花树的见...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句子,这也是让我感触最大,最为之感动的句话。在桂花庄桂花树下,我们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千年桂花树,岁岁...
view more
东西对接乡村品牌赢得大市...
山海与共,青陇相亲。青岛、陇南因东西部协作结缘,自建立结对关系以来,康县委、县政府对东西部消费协作工作的统一部署,全力推进“陇货入青”工作,将康县优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电商、直营等方式销往青岛,同时做好...
view more
青年干部:绽放在村庄的别...
县域的希望在乡村,县域的未来在干部。党建引领,用红色文化激活动力。对于康县的干部来说,最常见的就是下乡。因为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美丽乡村脱贫致富,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产业带动都有他们的辛勤付出,曲曲弯...
view more
山里人的朴实热情 厚道好客...
天色麻麻亮,丁山村鸡叫两省。这里和陕西交界,虽然不是鸡鸣三省,但是,这里足以说明是甘肃省最南的边缘地带,当时的落后和贫穷是显而易见的。丁山村位于康县两河镇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总面积11.3平方...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