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的燕子河,淘金者与生态保护的激烈较量!深夜的燕子河里,无数身影在冰冷河水中俯身摸索,而岸边“严禁违法淘金”的公告在夜色中静默无声。
凌晨一点,甘肃陇南康县燕子河河道。气温骤降至4℃,数十个身影却固执地浸泡在冰冷的河水中,手中的淘金盆在昏暗的灯光下不断摇晃。有知情者透露,“有人一盆就出了5克多”。
这种昼伏夜出的淘金行为,已成为一场与执法部门的“拉锯战”。康县公安局有关人员坦言,民警已加强现场巡逻驱赶,但管理难度很大。

金价暴涨下的疯狂
“一盆就出了5克多!”——这样诱人的消息在康县当地不胫而走,即使发布不久的视频很快被删除,却依然点燃了更多人冒险一试的冲动。
在历史上就有砂金矿脉记录的燕子河,今年夏天金价上涨后,就曾掀起一阵淘金热。后来政府专门发文明确禁止,但这股热潮并未真正消退,只是转入了“地下”。一名当地知情人透露,白天挖机清理河道时无人敢靠近,等到晚上停工休息,淘金者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打游击”式的淘金行为,让执法部门倍感头疼。

淘金者的冒险与收获凌晨4℃的严寒中,淘金者们依然毫不犹豫地跳进河水。这种近乎疯狂的举动背后,是今年以来黄金价格累计上涨逾53% 的现实,创下历史新高。这样的收益率,足以让许多人无视法律的制裁和身体的煎熬。周边商户证实,该现象年初就已出现,虽被官方叫停,但随着近期河道清理、河床开挖,淘金行为再次回潮。有淘金者向记者证实,河道中确实有黄金,这为冒险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生态康县的艰难守护
面对疯狂的淘金行为,康县相关部门并非无所作为。今年7月,康县自然资源局就发布了严禁在本县河道内违法淘金的通告,并公布了举报电话。更早的6月,康县城关镇政府还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守护河道安全——城关镇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金行为》文章,明确指出这一行为不仅破坏了河生态环境,还对河道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康县政府办工作人员强调,明确禁止个人的淘金行为。县公安局也已接到多次警情,因为淘金行为影响河道清理施工,有施工人员也报过警。

美丽乡村的生态之路
康县并非缺乏合法致富的途径。近年来,这个西秦岭南麓的小城以 “省级森林城市” 的姿态惊艳着世人,林木绿化率高达74.3%。康县坚持“显山、露水、见林、透气”原则,把节点当景点、把公园当花园、把城市当景区,使马路两旁绿植花卉犹如调色板。放眼康县农村,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村容村貌无人抓、周围环境脏乱差”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见。“环境美了,村庄美了,城里人跑到村里租房子搞民宿。现在才明白环境和风景也能‘卖钱’,我们何家庄多数群众吃上了‘生态饭’、端上了‘金饭碗’。”78岁的何存山感慨道。
特色产业的致富密码
在康县,天麻产业正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密码”。康县创新推广的“桶装天麻”种植技术,打破了传统天麻种植受地形限制的瓶颈,让天麻种植从林间走向了房前屋后。“以前种天麻,得找合适的林地,现在有了桶装技术,在家门口就能种,管理起来也方便。”上坝村村民李平说道。他今年种了5000桶天麻,预计收入相当可观。2024年,全县天麻产值达3.58亿元,成为康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同时,康县成功入选“2022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81.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8亿元。
生态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北京市中盾律师事务所郭聪律师指出,黄金属于国家规定的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很多淘金者觉得,在河道淘点砂金只是个人行为,但这种行为已涉嫌违法。康县多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好不容易实现了从“贫困山乡”到“美丽县域”的蜕变。
如今,全县350个村“洗脸”驱灰尘,“换装”展新颜,“清肺”增内涵。县城区更是成了随时站在每个地方都能拍照的美丽街区。“环境美了,村庄美了,城里人跑到村里租房子搞民宿。现在才明白环境和风景也能‘卖钱’”。康县多年的生态努力正面临考验。康县城区道路维修改造提升项目全长11.640km,新铺的柏油路面宽阔平整。道路两旁,新栽植的绿化树与花卉构成了一条条色彩斑斓的景观带。
“一天一个样,每天不一样,”一位在散步的市民感叹道,“铺了沥青路面以后,路面不仅干净而且美观。”相比之下,深夜燕子河里那些淘金者的身影,与康县的整体发展格格不入。面对生态保护与短期利益的博弈,康县需要守住这些年来之不易的绿色发展成果。(编辑:茉莉 作者:也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