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康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满红陪同康县委书记黄顺首访阳坝“华泰金矿”,检查安全生产和防汛工作,这说明康县县域政治生活中,康县迎来了新书记黄顺。
康县曾经以“不要门票的大景区”,践行了“两山理论”。也曾经以“五美康县”为目标,把原花桥景区与龙王山延伸,让青龙山成为“景区”。在这片曾被称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地上,一场由三任县委书记接力的乡村振兴变革,业以开始,康县十八万儿女心中有杆称……也许还有奇迹再现!
陇南康县小县城在三位县委书记的接续奋斗下焕发新生。李廷俊奠基了“康县模式”美丽乡村,张书怀推崇“五美康县”的城乡融合,而新上任的黄顺则带来其在陇南市乡村振兴局的的陇南经验。
从改善人居环境出发,到发展全域旅游,再到产业数字化升级,老百姓期盼的执政理念书写着同一个目标:坚守国家、甘肃省总结推广的康县模式才是老百姓期盼的民生福祉!
01 美丽乡村奠基者,李廷俊的“康县模式”
2011年9月,当李廷俊踏上康县土地时,面对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沟、垃圾柴草满地堆”的窘境。农村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效益低,农村留不住人成为最突出的矛盾。
经过深入调研,李廷俊打破“农村不需要规划”的思维惯性,提出 “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 的乡村原生态保护理念。
“过去,搞好建设规划好像只是针对城市而言的,农村建设始终处于粗放模式、边缘化状态。”李廷俊发现各部门项目资金“撒了胡椒面”,各自为政,无法解决农村根本问题。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十九大党代表李廷俊创新性地建立 “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项目整合机制。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原则,每年统一建设50多个高标准脱贫村。
这一改革将分散的资金集中使用,一次性解决道路、水电、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问题。任职期间,全县350个行政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1300公里道路完成绿化美化景观化。
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最直观的变化是农村环境的蜕变,更深层的是激活了农村产业。李廷俊推动从改善人居环境向“不要门票的全域旅游大景区”转变,“十年巨变”形成旅游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02 城乡融合推进者,张书怀的“五美康县”
接棒者张书怀在康县推动“县域经济城镇化”,意在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由于康县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基础扎实,康县确立了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 的思路,希望打破城乡界限,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在张书怀时期,康县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工作重心主抓青龙山大景区建设,以期成为康县文旅的标签。
张书怀推动的“五美康县”建设,不仅注重生态美、环境优的“面子”,更重视乡风文明的“里子”。小县城有些“小而美,美而精”的城市公园。
张书怀时期的康县,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需要深度融合,他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设想,品牌“土特产”有一定的提升。阳坝等4A景区尚待提质升级,社会整体的效应需要聚焦和深耕。
03 治理与产业革新者,黄顺的治理经验丰富
新期待与新未来,康县的乡村振兴新征程,百姓之心,质朴而深长。
康县迎来了新书记黄顺,他曾经担任陇南市委政研室主任,以“陇南市委政研室主任”身份出席陇南市委书记的党课活动,显示其早期已参与市委核心政策研究工作。
2019年1月,主持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成立大会及揭牌仪式,职务明确为 “市委副秘书长、市政策研究室主任”,负责协调重要机构改革事务。此阶段职责涵盖政策调研、文件起草及重大会议组织,为陇南市委决策提供支持。
2024年黄顺担任陇南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主持青岛-陇南东西部协作挂职干部对接座谈会,强调“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的协作方向。主管全市干部管理、党建及人才政策,协调跨区域干部交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
2025年1月,黄顺兼任陇南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与人大代表资格监督。
2025年7月28日,甘肃省委组织部公示其拟任县(区)委书记(公示期至8月1日)。
结合其长期在陇南的履职背景及康县发展需求,实际赴任地确认为康县。
这份沉甸甸的期盼,非为虚言溢美,乃是交付信任与未来的无声托付。唯愿新领路人能闻此心声,视民愿为政之所向,以百姓之心为心,以振兴之志为志。当官民同心,其利断金,则春山在望,未来可期——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必将在新一轮奋楫争先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气象!
“美丽康县”乡村的价值,在于让农民在家门口过上体面生活。当AI时代来临,康县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篇章。(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