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波书记自费请客的行为,本质是对“整治违规吃喝”政策执行偏差的主动纠偏,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公职人员的正常消费与地方经济提振提供了清晰示范。兰州市是否会借鉴这一做法,需从政策导向、地方治理逻辑及现实挑战三个维度综合分析:
一、高洪波事件的示范意义:厘清边界,激活市场。就是高洪波6月29日的一顿饭,是一场难度很高的释放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示范场景。
首先是公私分明的消费示范,非常有难度。高洪波以个人名义宴请12名各界代表(含劳模、创业者、教师等),两桌消费1108元并主动晒出菜单、付款凭证,人均不足百元。这一行为明确传递两点信号:
其次是消费性质是自费、公开、符合公务人员合理支出标准;在政策边界上,与隐蔽的“一桌餐”“吃老板”等违规行为划清界限。这些是一些吃惯的干部做不到的,这些干部和家人和圈子外的人吃饭,早就不习惯了。
另外一部分干部就是典型的“干不”,哪里懂得经济提振的实践逻辑。高洪波此前多次呼吁干部“带头消费”,并测算“1万人每周消费60-100元,可拉动百万内需”。荣昌区同步配套政策(如工会经费50%用于文化消费),使当地餐饮业半年增长12%,证明其行动与区域经济目标深度绑定。
破除“寒蝉效应”的社会价值,当部分地方因整治违规吃喝导致公职人员“连吃碗面都怕被罚”时,高洪波的公开操作重新定义了“正常社交消费”的合理性,为市场注入信心。
二、兰州市借鉴的可能性与挑战
一是政策环境,从上面的精神已有纠偏信号,但执行惯性存疑。近期三大央媒密集发声,强调“禁止违规吃喝≠禁止正常餐饮”,要求纠偏“一刀切”。
甘肃背景上,该省曾通报多起违规吃喝案例(如某某接受宴请被通报,尤其是某某银行的“一碗面”事件),整治力度较强。若学习荣昌模式,需在“严监管”与“促消费”间重新平衡,可能面临执行层思维转换的阻力。
二是现实制约经济结构差异与风险顾虑,消费需求差异。兰州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重庆,餐饮业复苏压力更大,干部带头消费更具紧迫性,但公职人员薪资水平可能限制消费示范力度。
再者要考虑政治风险,类似高洪波的高调行动易被误读为“作秀”或“利益输送”。兰州若跟进,需配套更严密的监督机制(如消费报备、公开清单)以规避舆情风险。
三、突破“懒政加码”的关键路径
兰州市若想效仿荣昌经验,需超越形式模仿,构建系统性治理框架:实践维度、荣昌模式要点、兰州可优化方向和政策界限,严控费用来源(自费)、公开菜单,制定“正常消费负面清单”(如单次人均超200元需报备)。
在社会参与方面,覆盖多行业代表(一、二、三产业),如何纳入文旅、清真餐饮等本地特色产业代表。
在长效机制方面,工会经费定向支持、企业消费券,联合美团/银联发放餐饮数字消费券。那么监督机制就很费功夫,比如主动公开凭证、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纪检报备系统,与税务发票数据联动 |
学习内核而非形式,需结合本地化创新。兰州市完全有理由借鉴高洪波模式的主要节点——即以透明消费破除“不敢吃”的僵局,要自己拿自己腰包的真金白银,以政企互动重燃市场烟火气。但需注意:避免运动式模仿,重点在于建立公职人员正常消费的保障机制,而非复制“书记请客”场景。强化制度配套,如明确非公务自费聚餐的免责细则,将“促进合理消费”纳入基层考核。借力地域特色,兰州可结合牛肉面、清真餐饮等产业,组织“干部探店助农”等差异化活动,降低政治敏感性。
高洪波一顿千元餐能引发全国共振,恰因其戳中了“懒政加码”下畸变的治理痛点。兰州若能在“严监管”与“活经济”间找到新平衡,或将为西北城市提供更具普适性的破题样本。(编辑: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