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兰州市的历史底蕴、发展成就及文化特色,从“共和国之最”“世界之最”及“传播靓点”三方面梳理的详实内容,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一、地理与生态之最:
1. 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流经兰州市域150.7公里,城区段47.5公里,形成“两山对峙、大河中流”的独特地貌,赋予兰州“黄河之都”称号。
2. 全国最长滨河公园——黄河风情线:沿河打造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带状公园,集水车博览园(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水车遗迹)、中山铁桥(“天下黄河第一桥”)等景观于一体。
3.“兰州蓝”气候治理标杆: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获“今日变革进步奖”,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黄河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
二、工业与科技之最:
1. 新中国石化工业摇篮 :兰州是西北最早近代化工基地,奠定炼油、化工、核工业基础,参与“核弹爆炸、三线建设”等国家战略。
2. 西北最大数据中心:兰州新区建成电信、移动数据中心,形成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园和职业教育园区(规划30万师生规模)。
3. 老工业转型典范:依托兰白国家自创区,发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润滑油、生物疫苗等产品全国领先。
三、文化与艺术之最:
1. 《读者》杂志:发行量亚洲第一: 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发行量长期位居亚洲期刊首位,成为中国文化符号。
2. 文溯阁《四库全书》:保存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抄成正本,为现存《四库全书》最完整版本之一。
3. 舞剧双璧:《丝路花雨》与《大梦敦煌》 :前者开创“敦煌舞派”,后者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代表中国舞剧最高水平。
4. “中华第一面”:兰州牛肉面: 2016年获评“中华第一面”,成为全球认知的中国饮食名片。
四、城市象征与地标之最
1. 黄河母亲雕塑:全国首个城市雕塑优秀奖作品,象征黄河文明与中华民族精神。
2. 中山铁桥(1909年建成):黄河上第一座现代铁桥,见证中国近代工业文明。
3. 苦水玫瑰全球规模第一: 产量占全国首位,获“原产地标记注册”,玫瑰产业成为特色经济支柱。
五、节庆与活动靓点
1. 2025书香黄河阅读周(8月20-24日:
规模之最:汇集300余家出版社、30万册图书,设全国书展首个四大专题展(插画双年展、秦印展等)。
名家云集:敬一丹、毕淑敏、鲁迅文学奖得主叶舟等开展50余场文化活动。
智慧惠民:AI导览机器人、全省图书3-6折优惠,融合丝路/黄河/非遗三大市集。
2. 抗战纪念传承: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国家级抗战遗址)举办“抗战家书诵读”“书画笔会”,弘扬红色文化。
六、抗战纪念与共和国精神传承**
1. 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作为革命圣地,持续开展抗战胜利日主题活动(如2021年抗战76周年纪念)。
2. 党史邮简首创:
全国首套本地党史邮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在兰发行,记录“兰州决战·甘肃解放”等光辉历程。
兰州城市传播核心靓点总结的五大领域的传播亮点,以及影响力的记忆锚点。
在生态领域: “黄河风情线、“兰州蓝”“ 记忆锚点是国际气候治理标杆。
在文化领域:《甘肃博物馆》、《读者》、牛肉面、敦煌舞剧 “,传播记忆锚点是西部地域文化的倡导者、亚洲期刊之首和中华饮食符号。
在互动节庆领域:“兰马”书香黄河阅读周、黄河文化周、兰州车展“,传播记忆锚点是“唯一沿着黄河跑的马拉松、西北规模最大书展、黄河文化节、中国西部规模较大的车展。
在工业领域: 石化摇篮、新区大数据中心 ,传播记忆锚点 国家战略产业基地
在红色记忆领域:八路军办事处、建党邮简,记忆锚点国家级抗战纪念 。
兰州以“河汇百流、九曲不回”的城市精神,融山河之壮、工业之基、文化之韵于一体,既是黄河文明的地理坐标,亦为共和国发展的西北缩影。值此双庆之际,其“精致”内涵(山水之精、文化之精、产业之精)更显时代光辉。(作者:九象小主 原创文章 版权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