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25/08/11

一场山洪背后的文明守护

一、风雨三百年,一桥载山河

兴隆山卧桥并非普通桥梁。它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知县唐鸣钟主持修建,初名“唐公桥”,后因屡毁屡建,历经嘉庆年间的“迎善桥”、光绪年间的“云龙桥”等名,最终以“卧桥”之名融入陇原文脉。桥长23.6米,横跨栖云、兴龙两峰深谷,以“伸臂木梁”结构闻名——全桥无桥墩支撑,仅凭层层叠涩的木臂卯榫咬合,如巨人挽臂凌空飞渡,被桥梁泰斗茅以升誉为“中国伸臂木梁桥的代表”。其廊亭彩绘、琉璃瓦顶与道家“云龙相生”的哲思交融,楹联“云比泰山多,霖雨苍生仙人悦”更道尽其在自然与人文间的精神纽带。

卧桥断,文脉续。

2025年8月7日,榆中县遭遇有记录以来最强暴雨,兴隆山单日降雨量达220.2毫米。山洪如怒龙席卷峡谷,这座省级文保单位在浊浪中轰然垮塌,碎木残瓦随激流奔泻。物理的桥虽逝,文明的桥却因灾难而愈发清晰——它承载的不仅是行人脚步,更是三百年匠艺智慧、道家天地观与西北民间艺术的结晶。

二、“不能消失”的誓言:从废墟中打捞文明基因

灾难次日,甘肃省文旅厅厅长何效祖在网友评论区的回复引发关注:“我省2019年修复桥的图纸都在,受损架构已收集,这一历史文物建筑不会消失,也不能消失!” 短短数语,直抵文物修复的核心矛盾:原真性与延续性的辩证统一。

据史料记载,卧桥曾多次毁于山洪,又因“屡毁屡建”的执着延续文脉:

1900年,甘肃布政司拨银千两重建,以“云龙”为名强化其沟通两山灵气的象征;

1989年为抵御自然侵蚀,桥体被注入钢筋混凝土“现代骨骼”,却仍保留木构形制;

2019年的修复图纸与今日残骸共存,为“原址原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兰州市文旅局回应“先救灾,后修桥”的务实态度,更凸显保护逻辑的优先级:人命重于器物,但器物承载的文明重量同样不可弃置。

三、重建之思:在敬畏与创新间寻找平衡

卧桥的重生之路面临三重担心,一是技艺传承的挑战,纯木构伸臂梁工艺濒临失传,能否以传统榫卯复刻“无钉无铆”的力学奇迹?抑或需借现代材料加固结构?二是生态关系的重构,作为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设施,重建需统筹山洪防治与生态保护,避免“修复即埋隐患”。三是防灾体系的升级,此次山洪暴露极端气候下文物脆弱性。未来是否需建立文物灾害风险地图,将防洪、防震纳入文保日常?

何效祖厅长的承诺背后,恰是甘肃文旅近年直面灾害的缩影:2023年积石山地震后,他带队通宵排查炳灵寺石窟等文保单位险情,开创“应急评估—临时支护—分期修复”的灾后文保流程。卧桥修复,或将成为甘肃探索“预防性保护”与“韧性重建”的范式。

四、甘肃文旅的“卧桥时刻”:从文物修复到文化自信

卧桥之殇,恰是甘肃文旅重塑形象的契机:从历史维度来看,它串联起榆中八景、陇右道文化,修复工程可联动周边混元阁、大佛殿等遗迹,打造“兴隆山文化廊道”;从精神维度上讲,“屡毁屡建”的坚韧与厅长“不能消失”的宣言共振,呼应“坚守大漠”的莫高精神,塑造甘肃文保新叙事;从产业维度来分析,作为游客进入兴隆山的咽喉,卧桥重建可推动生态旅游与文化遗产活化融合,使“云龙复现”成为文旅复苏的文化符号象征性事件。

断桥处,长虹将起。

山洪能摧垮木石,却冲不散文明的韧性。从乾隆年间的知县唐鸣钟,到今日承诺“不能消失”的何效祖,守护卧桥的接力跨越三个世纪,本质是对文明延续性的集体宣誓。当重建的锤音再次响彻峡谷,新生的卧桥必将超越物理形态,成为今人回应历史、敬畏自然、启示未来的精神地标——它卧于山河,更立于人心。

“文物修复不是复刻过去,而是以过去之魂,筑未来之桥。” —— 这座桥,甘肃修给世界看。(作者:也很美)


分享圈内圈外查看更多>>

01

2025/07
高洪波丨网红书记背后的故事...
在重庆市荣昌区人们会看见一个身穿红色运动装的网红书记,还有以为身穿绿色运动装的“营销专家”华红兵,他们穿越走巷,阅近人间...
view more

23

2025/06
兰州经济破局的会展机遇与民企新...
“山还是那座山”,兰州的经济地理格局未变,但穿越群山的新路正在资本与政策的推土机下延伸。七月的兰州,五星级酒店预订告罄的...
view more

02

2025/06
琴弦粽香间:美育之光照亮黄河...
当儿童节的天真欢歌与端午的悠远粽香在兰州相拥,东方红影院的舞台被另一种光芒悄然点亮。6月1日第二届中国音乐学院美育(音乐)...
view more

25

2025/05
兰马∣城市形象与商业化的双重盛...
兰州马拉松今日开跑,城市形象与商业化的双重盛宴,体育精神争议再起。正如网民所言:“当奖牌变成‘消费勋章’,赛道成为‘流量秀...
view more

07

2025/05
AI甘肃 丨​以向内向外向未来为...
兰州作为黄河穿城而过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通过“黄河之滨也很美”品牌塑造,文旅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开放政府大院、食堂...
view more

27

2025/03
AI甘肃丨红古文旅的「小而美」...
编者按:3月25日,红古区鑫源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景区在接待了首批游客后,又迎来了来自周边县区的1500多名游客前来游览体验。据...
view more

16

2025/03
城市符号溢价:全国跑友热捧「兰...
为什么兰州马拉松这么受欢迎,预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增长了75%。首先分析可能的原因是马拉松近年在中国很流行,但兰州有什么特别...
view more

16

2025/03
AI甘肃丨甘肃文旅碰触「甘南经...
近日,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社甘肃分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暨甘肃乡村研学游产品...
view more

14

2025/03
新闻精神丨致敬食品安全的「瞭望...
在甘肃临夏积石山的褶皱里,曾出土过四千年前的彩陶炊具,那些古朴的纹饰见证着中华饮食文明的曙光。当现代社会的食品工业流水线...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