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小众艺术展览的新闻稿下,一条网友评论格外扎眼:“看不懂在搞什么,就几个熟面孔在互相吹捧,他们到底在高兴啥哩?”这条评论,配上三个捂脸笑的表情,像一根银针,刺破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许多所谓的“热门”活动,实则是一场圈地自萌的“自嗨”,外面的人看不懂,里面的人却乐在其中。
我们周遭这样的景象并不少见:精心筹备的发布会台下尽是“媒体老师”和供应商;社群里的线上活动只有几个铁粉在机械回复“收到”;号称“刷屏”的营销海报,点开转发记录全是自家员工……组织者费心竭力,现场看似热闹非凡,却在落幕散场后,留不下任何涟漪,只余下组织者在数据泡沫中“撇嘴高兴”。这种关起门来的热闹,不过是数字时代的“信息茧房”里上演的一出出虚假繁荣。
“自嗨”为何成瘾?其一在于评价体系的“内卷化”。当活动效果的好坏仅由圈内几个KOL的点赞、少数核心用户的反馈来衡量时,标准便会不断降低,最终“矮子里面拔将军”,一点微小的成绩也能让组织者欢呼雀跃。其二,源于对传播规律的漠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已然失效,但许多内容创作者仍沉浸在“内容为王”的单一逻辑里,忽视了“传播为王”的残酷现实。没有有效的传播渠道破圈,再好的美酒也只能挥发在深巷之中。
这种“自嗨”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于内,它让组织者丧失对市场真实的感知能力,在自我重复和内部吹捧中变得盲目而保守,最终耗尽资源。于外,它加剧了社会的认知割裂,一个个小圈子如孤岛般漂浮,圈内圈外无法对话,彼此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
如何打破“自嗨”的循环?关键在于重构认知:活动的终点不是现场的结束,而是传播的开始。 一场真正成功的活动,在策划之初就应为“被传播”而设计。它需要思考:活动是否有值得让陌生人驻足一看的视觉奇观?是否有能引发情感共鸣、让人不吐不快的公共话题?是否为圈层外的用户提供了“零门槛”的参与接口?
换言之,我们必须从“生产者视角”彻底转向“用户视角”和“旁观者视角”。不仅要问“我们想讲什么”,更要问“别人想听什么”、“他们为什么愿意停下来看一眼甚至转发一下”。这要求我们走出熟人朋友圈的舒适区,主动将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接受大众市场的真实检验。这个过程或许会伴随阵痛,但唯有如此,才能打破那层透明的壁垒,让价值被看见,让共鸣真正发生。
别再一个人撇嘴高兴了。真正的成功,是让圈外的人也能会心一笑,说一句:“这个,有点意思。”(云西部智媒体平台评论员 破除“信息茧房”里的虚假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