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陇南文化符号的文化自信与当代价值:西和乞巧、康县婚俗、文县池哥昼与茶马古道的现代启示,以及中国陇南文化节的创意。
陇南,这颗镶嵌在中国西北的文化明珠,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文化符号,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内涵高地。
当我们谈论文化自信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显赫的宫廷文化或士大夫文化。然而,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多元文化形态的尊重与理解,尤其是那些深植于民间、承载着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智慧与情感的文化传统。
陇南地区的四大文化符号——西和乞巧文化、康县“男嫁女娶”婚俗、文县“池哥昼”傩舞和康县茶马古道,正是这种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它们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 四大文化符号,展现陇南文化多元面貌
陇南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西和乞巧文化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是秦文化的宝贵遗产。
这一文化现象从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长达七天八夜,包含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承载着女性对聪慧、灵巧、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康县“男嫁女娶”婚俗则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婚姻形式。与中国传统婚姻制度不同,康县南部地区执行的是“留女不留男”。
家家户户生下儿子养大后嫁出去,生下女儿则留在家招婿,户口簿上一般登记的户主都是女人。这种婚俗又称“女婚男嫁”,当地人称为“抱儿子”或“当娃”。
文县“池哥昼”是白马藏族的一种原始古朴的群体祭祀舞蹈,被称为“池哥昼”、“池哥蹈”、“仇池舞”、“鬼面子”或“十二象”。舞蹈者头戴面具,扮成“山神”、“菩萨”、“小丑”等模样,挨家逐户地欢跳,为村民驱鬼除恶、驱邪消灾、避难免罪,以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和顺。
康县茶马古道则是古代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虽然在此次搜索结果中信息有限,但作为陇南重要的文化符号,它见证了历史上西北地区的商贸活动和民族交流。
二、文化多元融合,陇南形成文化内涵高地
陇南的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这四大符号上,还表现在秦文化、三国文化、羌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共存与融合。
这种多元文化的形成与陇南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陇南居三省之交,藏华夏丹腹,脉发莽莽昆仑,根续绵绵秦岭,雄浑起于北疆,灵秀融入南国。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陇南成为“陇蜀之城、生态之城、活力之城”。
在历史长河中,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伏羲划卦,肇启华夏文明;女娲补天,载运银汉星辰。这里是秦人发祥之地,一统六合;仇池建国,纵跨陇蜀。
三星堆、池哥昼等文化现象立目突兀相似,隐含了古老的文化密码。儒释道、吏僧仙,楼台挺立和谐,诠释一脉教化。
红色文化也在陇南留下了深刻印记。红军足迹遍陇南,伟人哈达铺决策,岷山赋诗,长缨在手缚苍龙;两当兵变贯长虹,领袖群众中走出,甘陕战斗,革命一生为人民。
三、民俗活动当代实践,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陇南并没有将这些文化符号束之高阁,而是通过当代实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2025年8月,“天池星河交响夜”四大天池云端音乐节在陇南文县天池湖畔举行。
活动以国家级非遗白马藏族《池哥昼》表演拉开序幕,粗犷的舞步与神秘的傩面展现原始文化张力。此次活动突破了地域限制,采用“主会场+分会场”直播架构,通过云端共演的形式,联动新疆天山天池、吉林长白山天池、内蒙古阿尔山天池,拉动文旅主题。
乞巧文化节也成为了当代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三届陇南乞巧女儿节于2025年8月22日至29日举办,以“相遇陇南·情定乞巧”为主题。
节会由八项系列活动组成,包括启动仪式、招商引资网络推介活动、民间乞巧暨非遗节目展演等。这些活动不仅保留了传统元素,还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
四、文旅融合促进发展,文化自信推动创新
陇南市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西和县在文旅融合方面,积极融入“丝绸之路文化带”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紧盯游客沉浸式体验需求,依托县内两个4A级旅游景区,加力构建“大景区+全域乡村游”发展格局。
文县天池景区也通过文化活动推动了旅游发展。2025年景区接待游客13万人次,同比增幅达61%,客流与消费实现“双向攀升”。
未来三年,景区将聚焦三大方向:完善生态研学基地、民俗体验工坊等基础设施,开发“VIP定制游”、“非遗亲子营”等特色产品。
文化自信为陇南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这种自信体现在对传统婚俗模式的坚持与发展上。康县“女娶男嫁”婚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到女家,更名入籍”;另一种是“二门俱开,两来两去”。
这种婚俗模式打破了女儿不能传宗接代的旧传统,成为了中国婚嫁习俗的一朵奇葩。据康县官方在数年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在康县南部地区女娶男嫁家庭目前有6000户左右,占全县总户数的13%~14%。
有的乡镇“男到女家”户达到50%以上,有的村达到了80%以上。
五、文化符号当代价值,传统智慧启迪未来
陇南的文化符号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有着重要的当代意义。这些文化符号展现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康县“女娶男嫁”的婚俗模式无论从家庭和谐,还是促进男女平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种婚俗中,首先不存在婆媳关系的问题,也很少有家庭暴力。其次,在这样的家庭中,由于是母亲当家,家庭氛围通常比较宽松,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些文化符号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文县白马人崇拜日月山水、风雨雷电及动植物等,最崇敬的神灵是始祖神盘瓠爷、太阳神和五谷神。这种原始信仰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
这些文化符号还展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陇南乞巧女儿节从传统的民俗活动发展为现代节庆旅游活动,既保持了传统元素,又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这些文化符号促进了区域协同发展。“天池星河交响夜”活动通过文化为媒、生态为魂,打造了一场跨越千里的文旅视听盛宴。这种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文县天池的星河与天山天池的雪峰、长白山天池的云雾、阿尔山天池的林海同频共振,勾勒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壮丽画卷。
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云端约会,不仅为网友献上文化大餐,更以文旅为纽带,书写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陇南的文化实践表明,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不是简单回归传统,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文化自信将为陇南乃至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作者:刘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