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17/08/14

甘肃敦煌景区智慧旅游升级

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通报:从8月7日开始,丝绸之路国际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创新智慧旅游新模式,已建成旅游大数据库,游客可线上预定敦煌各景区门票,凭二维码快速进入景区,特别是通过指纹录入、人像识别,实现了一次购票多次入园。

敦煌市于2013年被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被列为甘肃省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试点。七月以来,敦煌旅游持续火爆,每日逾2.5万人次进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玩一直持续到月亮升起。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敦煌旅游接待人数352.5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7.89%;旅游收入36.33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4.29%。

目前,敦煌已建成旅游大数据库,并实现全面共享,比如敦煌学研究论著、敦煌手稿文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等23个数据库,收集上传相关资料20多万篇(条),初步形成了集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弘扬为一体的传播体系。同时,建立非遗数据库,对市域内5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传承人体系、音像手稿资料体系等进行了数字化。

敦煌旅游还推出“线上一条龙服务”,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文化旅游产品线上销售。同时,完善景区WIFI全覆盖,自动导览、手机客户端服务,实现“导游装进手机里”。开发了景区虚拟全景展示系统,实现了名胜古迹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使游客千里之外可感知敦煌盛景。

据甘肃省旅发委介绍,敦煌在旅游景区安装了国内最先进的综合视频报警系统、游客流量监控系统和云终端门禁系统。逃票行为会被“电子桩”记录并由门禁系统自动识别现形。通过景区指纹录入,建立了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指纹大数据库,助力公安刑侦和破案工作。

目前,敦煌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亦实现了“智能化”,即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对莫高窟、玉门关、汉长城等文化遗址遗存本体及外围风沙、水文、气象、病害等影响文物存续的因素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管理,实现了对文物本体由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


相关VR悦读查看更多>>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守护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绘就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激活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赋能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重塑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陇南文化符号的文化自信与...
编者按:陇南文化符号的文化自信与当代价值:西和乞巧、康县婚俗、文县池哥昼与茶马古道的现代启示,以及中国陇南文化节的创意。陇南,这颗镶嵌在中国西北的文化明珠,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
view more
乡见丨红古旅游从过境地向...
一、当前运营困境及成因分析(一)硬件配套不足,制约产品竞争力1、交通成本较高兰州至海石湾往返230公里(较同类产品如兰州至刘家峡160公里),导致一日游人均成本增加40-60元,价格优势缺失。2、基础设施短板鑫源农...
view more
甘肃重点报道内容力排行榜...
根据城市符号数据分析,甘肃省被《人民日报》报道较多的县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按相关性和报道频次排序):1.定西市临洮县报道内容:临洮县因基层立法联系点运行机制、高原蔬菜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成果被多次报...
view more
甘肃省田园政务效能排行榜...
根据甘肃省各县区融媒体和公众号的报道资讯,结合2023年至2025年期间公开的政务活动信息,以下是部分县区在“田园政务‘’、“下乡检查指导工作”中的典型表现及活跃度排名分析。由于官方未公布完整的88个县区具体排...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