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25/10/02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赋能乡村振兴新图景

编者按: 2016年06月29日《 人民日报 》记者刘海天采写的 《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种智慧叫"精准脱贫",有一种力量叫"脱贫攻坚",有一种小康梦的升级版叫"全面小康"。

勤劳勇敢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诗经》中就渴望的"小康",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全面实现。中国不仅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民的吃饭问题,打贏了一场亘古未有、举世瞩目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而且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一个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这个中国方案不仅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这就是可歌可泣的脱贫攻坚精神,也是20万康县儿女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齐心协力的写照。

在陇南大地的一片青山绿水间,康县正以如椽巨笔描绘着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共生,产业与生态共荣,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康县模式"振兴之路。从美丽乡村的集群打造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从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到文明乡风的浸润滋养,康县用五年时间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华丽转身,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前列,成为陇原大地乡村振兴的标杆典范。云西部智媒体平台《党建头条》将进行系列的报道,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生态振兴、有效治理」反映陇上江南-----西双版纳的「生态文明」的背书。

生态振兴篇:绿色转型释放发展潜能

康县的生态振兴之路,是一条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是一条从生态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化之路。在这里,生态不再是发展的约束,而是发展的优势;保护生态不是负担,而是机遇。康县用生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绿色发展模式成为全县共识。康县坚持"原生态、低密度、高品质、全链条"的绿色发展理念,建成食用菌标准化基地38个,专业化菌包生产线3条,茶叶加工生产线18条。太石乡柑柏树村依托传统养殖基础,通过模式创新与资源整合,将林下养鸡打造为富民强村的特色产业。这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方式,既留住了乡愁记忆,又创造了经济价值。从"砍树赚钱"到"看树赚钱",从"挖山取矿"到"登山健身",康县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生态产业体系加速形成。牟家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循环种植模式,总投资20余万元,占地22亩,养殖2.5万只土鸡,预计能达成猕猴桃年收入33万余元、土鸡养殖30余万元。这种"林下养鸡、鸡粪肥田、田养果树"的循环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岸门口镇贾家坝村"52生态农场"的生态鸡养殖,年养殖土鸡5.3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5万元,同时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预计年底给村集体分红5万余元。这些生态产业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更护了康县的生态屏障。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创新。康县茶叶中心建成的88座冷链设施,总库容量为4.4万吨,实现了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保鲜。通过政策"组合拳"的精准发力,康县现代农业发展动能得到充分释放。铜钱镇郝家坪村天麻育种大户李建军感慨:"县里对规模一亩以上的天麻育种基地,每亩补助一万元。这笔资金不仅缓解了我们前期投入的压力,更大大提高了我们扩大种植的积极性。"从"产业奖补"到"风险补偿",从"技术扶持"到"市场对接",康县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持体系。

生态文化培育深入人心。康县将生态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生态课堂""环保志愿活动"等形式,培养村民的生态意识。牟家坝村"美丽庭院"建设突出"绿化美"标准,让村民在参与环境美化中增强生态自觉。碾坝镇"藏粮于技"理念的推广,不仅提高了粮食单产和品质,更传播了科学种田、生态种田的理念。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政府推动"到"全民行动",生态文化已深深植根于康县农民的心中。

康县的生态振兴,不仅守住了青山绿水,更创造了经济价值;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更提升了生活品质;不仅保护了自然生态,更培育了生态文化。

这种全方位的生态振兴,为康县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正如一位村干部所说:"我们村的好生态,现在成了'摇钱树',不仅引来了游客,还卖出了好产品,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生态价值的多重转化,正在康县大地上演变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作者:九象  图片:康县融媒体)


相关VR悦读查看更多>>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守护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绘就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激活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重塑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陇南文化符号的文化自信与...
编者按:陇南文化符号的文化自信与当代价值:西和乞巧、康县婚俗、文县池哥昼与茶马古道的现代启示,以及中国陇南文化节的创意。陇南,这颗镶嵌在中国西北的文化明珠,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
view more
乡见丨红古旅游从过境地向...
一、当前运营困境及成因分析(一)硬件配套不足,制约产品竞争力1、交通成本较高兰州至海石湾往返230公里(较同类产品如兰州至刘家峡160公里),导致一日游人均成本增加40-60元,价格优势缺失。2、基础设施短板鑫源农...
view more
甘肃重点报道内容力排行榜...
根据城市符号数据分析,甘肃省被《人民日报》报道较多的县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按相关性和报道频次排序):1.定西市临洮县报道内容:临洮县因基层立法联系点运行机制、高原蔬菜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成果被多次报...
view more
甘肃省田园政务效能排行榜...
根据甘肃省各县区融媒体和公众号的报道资讯,结合2023年至2025年期间公开的政务活动信息,以下是部分县区在“田园政务‘’、“下乡检查指导工作”中的典型表现及活跃度排名分析。由于官方未公布完整的88个县区具体排...
view more
乡见丨寺台镇:农机引擎激...
编者按:“年轻人外出打工,土地撂荒严重,农田谁来种、谁来管、谁来收?”为持续解决这一难题。2024年来,寺台镇深入推进“强基固本”工程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深化“三个共同”机制创新为有力抓手,以成立康县金...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