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25/10/02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重塑乡村振兴新图景

编者按: 2016年06月29日《 人民日报 》记者刘海天采写的 《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种智慧叫"精准脱贫",有一种力量叫"脱贫攻坚",有一种小康梦的升级版叫"全面小康"。

勤劳勇敢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诗经》中就渴望的"小康",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全面实现。中国不仅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民的吃饭问题,打贏了一场亘古未有、举世瞩目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而且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一个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这个中国方案不仅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这就是可歌可泣的脱贫攻坚精神,也是20万康县儿女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齐心协力的写照。

在陇南大地的一片青山绿水间,康县正以如椽巨笔描绘着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共生,产业与生态共荣,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康县模式"振兴之路。从美丽乡村的集群打造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从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到文明乡风的浸润滋养,康县用五年时间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华丽转身,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前列,成为陇原大地乡村振兴的标杆典范。云西部智媒体平台《党建头条》将进行系列的报道,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生态振兴、有效治理」反映陇上江南-----西双版纳的「生态文明」的背书。

有效治理篇:党建引领凝聚振兴合力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康县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创新治理方式、激发主体活力,构建了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障和持久动力。

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彰显。康县"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扎实开展双联结对共建活动",探索建立了财政支持、乡镇自筹、项目倾斜、单位帮助、党费奖补的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制度,较好解决了党建工作经费紧缺的难题。

豆坝村创新"党支部+能人大户+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地栽木耳产业,2025年新扩建的食用菌园区带动126户,户均增收突破3000元。太石乡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撂荒地资源,打造连片油菜种植基地,让油菜从传统农作物升级为富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这些实践表明,基层党组织已成为康县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领头雁"。

治理机制创新成效显著。康县制定出台了《康县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康县村干部勤政考核办法》等制度,形成了制度约束机制。按照省委"3783"主体责任体系的要求,多次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研究部署,从严落实"两个责任"要求,分片对21个乡镇党委落实主体责任进行了约谈。牟家坝村"积极探索'支部建链、合作社强链、企业延链、农户补链'的'四链'模式",构建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制度创新,康县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从"单向指挥"到"多元共治"的跨越。

主体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产业奖补政策不仅激活本土资源,更吸引人才回流。林口村青年刘鹏国放弃新疆务工机会,返乡发展青冈食用菌480架,带动14名村民共同致富。刘鹏国说:"奖补政策就像及时雨,让我们敢投入、能发展。"豆坝镇"建立'政策宣传-申报审核-技术指导-产销对接'全流程服务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3个",形成"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群众富"的发展格局。从"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从"等靠要"到"比赶超",康县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治理成效体现在方方面面。康县"查处违反中央规定案件29起66人。目前,全县各级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服务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落实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明显增强,全县上下讲实话、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全面形成。"碾坝镇"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耕地,由村集体或种植大户集中耕种,既避免了耕地浪费,又提升了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

岸门口镇贾家坝村"通过农户种植、村集体收购,采取线上线下两种销售渠道,不断带动群众和村集体增收,走出了强产业、促增收、共致富的新路径"。这些成效充分证明,有效的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康县的乡村治理实践表明,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创新治理方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如一位镇干部所说:"乡村振兴不是干部干、群众看,而是要干群同心、上下协力。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乡村振兴才有持久动力。"康县的有效治理,正是凝聚了这股合力,才推动了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康县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道上。诗情画意的山水田园间,一曲曲乡村振兴的奋进之歌正在奏响,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展开。

康县模式,正以其生动的实践和显著的成效,为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作者:九象  图片:康县融媒体)


相关VR悦读查看更多>>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守护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绘就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激活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赋能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陇南文化符号的文化自信与...
编者按:陇南文化符号的文化自信与当代价值:西和乞巧、康县婚俗、文县池哥昼与茶马古道的现代启示,以及中国陇南文化节的创意。陇南,这颗镶嵌在中国西北的文化明珠,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
view more
乡见丨红古旅游从过境地向...
一、当前运营困境及成因分析(一)硬件配套不足,制约产品竞争力1、交通成本较高兰州至海石湾往返230公里(较同类产品如兰州至刘家峡160公里),导致一日游人均成本增加40-60元,价格优势缺失。2、基础设施短板鑫源农...
view more
甘肃重点报道内容力排行榜...
根据城市符号数据分析,甘肃省被《人民日报》报道较多的县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按相关性和报道频次排序):1.定西市临洮县报道内容:临洮县因基层立法联系点运行机制、高原蔬菜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成果被多次报...
view more
甘肃省田园政务效能排行榜...
根据甘肃省各县区融媒体和公众号的报道资讯,结合2023年至2025年期间公开的政务活动信息,以下是部分县区在“田园政务‘’、“下乡检查指导工作”中的典型表现及活跃度排名分析。由于官方未公布完整的88个县区具体排...
view more
乡见丨寺台镇:农机引擎激...
编者按:“年轻人外出打工,土地撂荒严重,农田谁来种、谁来管、谁来收?”为持续解决这一难题。2024年来,寺台镇深入推进“强基固本”工程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深化“三个共同”机制创新为有力抓手,以成立康县金...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