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06月29日《 人民日报 》记者刘海天采写的 《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种智慧叫"精准脱贫",有一种力量叫"脱贫攻坚",有一种小康梦的升级版叫"全面小康"。
勤劳勇敢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诗经》中就渴望的"小康",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全面实现。中国不仅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民的吃饭问题,打贏了一场亘古未有、举世瞩目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而且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一个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这个中国方案不仅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这就是可歌可泣的脱贫攻坚精神,也是20万康县儿女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齐心协力的写照。
在陇南大地的一片青山绿水间,康县正以如椽巨笔描绘着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共生,产业与生态共荣,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康县模式"振兴之路。从美丽乡村的集群打造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从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到文明乡风的浸润滋养,康县用五年时间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华丽转身,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前列,成为陇原大地乡村振兴的标杆典范。云西部智媒体平台《党建头条》将进行系列的报道,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生态振兴、有效治理」反映陇上江南-----西双版纳的「生态文明」的背书。
乡风文明篇:文化浸润滋养精神家园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康县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始终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以文化人、以德润心,让文明新风吹遍乡野田间,滋养着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文明创建活动在康县乡村蔚然成风。牟家坝村村民周翠芳家庭多次被岸门口镇评选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好媳妇"等荣誉称号,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榜样。
周翠芳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文明乡风的真谛:"我和孩子他爸结婚已经30年了,婆婆公公一直帮着我们...现在我们对娃们的教育就是尊老爱幼,爷爷奶奶付出了,我们必须得回报。"这种孝老爱亲、代代相传的良好家风,正是康县乡风文明建设的缩影。在全县范围内,"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常态化开展,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日益浓厚。
文化阵地建设为乡风文明提供了载体支撑。康县筹措资金386万元,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8个,规范布置10个,对全县128个远程教育站点改造升级为电信模式。
牟家坝村"一幅幅主题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的公益广告出现在村子的各个角落,成为村内一道靓丽的文明风景线"。这些文化阵地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更成为传播文明理念、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平台。从农家书屋到文化广场,从村史馆到家风家训展示墙,康县乡村的文化气息愈发浓郁。
基层文化活力在创新中不断迸发。组织1203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党性实践活动36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岸门口镇贾家坝村的"52生态农场"不仅是一个产业项目,更成为传承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民俗的重要场所。
传统节日庆典、农民丰收节、乡村春晚等文化活动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文化消费者变为文化创造者。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村民们更加自觉地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舞龙舞狮、山歌对唱、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推动乡风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康县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方式,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牟家坝村"建设和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的实践,体现了康县乡风文明建设的系统思维。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康县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乡风文明建设带来的变化,虽不像经济发展那样可以用数字衡量,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邻里纠纷少了,互助合作多了;打牌赌博少了,读书看报多了;大操大办少了,勤俭节约多了...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汇聚成康县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如一位村民所说:"现在村子漂亮了,收入增加了,邻里和睦了,生活更有奔头了!"这种发自内心的获得感,正是乡风文明建设成效的最好诠释。
康县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精神的充实;不仅是经济的崛起,更是文化的复兴。
在乡风文明的浸润下,康县农民群众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精神,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作者:九象 图片:康县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