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25/10/02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守护乡村振兴新图景

编者按: 2016年06月29日《 人民日报 》记者刘海天采写的 《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种智慧叫"精准脱贫",有一种力量叫"脱贫攻坚",有一种小康梦的升级版叫"全面小康"。

勤劳勇敢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诗经》中就渴望的"小康",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全面实现。中国不仅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民的吃饭问题,打贏了一场亘古未有、举世瞩目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而且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一个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这个中国方案不仅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这就是可歌可泣的脱贫攻坚精神,也是20万康县儿女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齐心协力的写照。

在陇南大地的一片青山绿水间,康县正以如椽巨笔描绘着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共生,产业与生态共荣,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康县模式"振兴之路。从美丽乡村的集群打造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从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到文明乡风的浸润滋养,康县用五年时间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华丽转身,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前列,成为陇原大地乡村振兴的标杆典范。云西部智媒体平台《党建头条》将进行系列的报道,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生态振兴、有效治理」反映陇上江南-----西双版纳的「生态文明」的背书。

产业兴旺篇:多元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康县的产业振兴之路,是一条从传统农业到多元融合的蜕变之路。

曾几何时,这里的农民还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而如今,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

在特色农业方面,康县立足生态优势,打造了"茶叶、食用菌、天麻、魔芋、核桃"五大主导产业。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发展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28家、食用菌经营主体38家,认证"甘味"品牌16个,绿色食品10家。

豆坝镇的食用菌产业在奖补政策激励下蓬勃发展,"政府发放的5万元产业奖补资金,让我的食用菌产业越做越红火!"村民豆宏的感言道出了产业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太石乡通过"高接换优"技术改造传统核桃产业,让昔日的"山货"蜕变为"网红尖货",年产达万斤的"致富园"让农民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而禾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全自动魔芋加工生产线,则代表着康县农产品加工业的现代化水平,魔芋素毛肚、魔芋丝结等产品畅销全国,实现了从"原字号"到"精字号"的跃升。

产业融合成为康县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

碾坝镇安家坝村建成集采摘体验、观光游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示范点,成功举办"时光漫旅 寻味田园"推介活动,吸引游客近万名。

岸门口镇贾家坝村的"52生态农场"成为网红打卡地,酒坊、豆腐坊、榨油坊、磨坊、猕猴桃加工车间等"四坊一车间"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更延长了产业链条。

牟家坝村采用"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猕猴桃林下养殖的土鸡因肉质鲜美供不应求,预计年收入可达30余万元,实现了"一地双收"的生态经济效益。

数字赋能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康县建成了21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培育了50家茶菌类电商企业,构建起完整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

2025年上半年,园区茶叶线上销售占总销售额的20%,食用菌线上销售额突破1.2亿元大关。无人机运输蜜环菌、冷链仓储设施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山区运输难、农产品保鲜难等问题,4.4万吨总库容量的88座冷链设施实现了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保鲜。

五年来,康县产业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75亿元产业资金投入,110万亩农田纳入特色农产品保险范围,带动2.58万户农户9.03万人增收。从"单一生产"到"全链条发展",从"提篮小卖"到"电商畅销",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康县的产业兴旺之路,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县域层面的生动实践。(作者:九象 图片:康县融媒体)



相关VR悦读查看更多>>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绘就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激活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赋能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重塑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陇南文化符号的文化自信与...
编者按:陇南文化符号的文化自信与当代价值:西和乞巧、康县婚俗、文县池哥昼与茶马古道的现代启示,以及中国陇南文化节的创意。陇南,这颗镶嵌在中国西北的文化明珠,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
view more
乡见丨红古旅游从过境地向...
一、当前运营困境及成因分析(一)硬件配套不足,制约产品竞争力1、交通成本较高兰州至海石湾往返230公里(较同类产品如兰州至刘家峡160公里),导致一日游人均成本增加40-60元,价格优势缺失。2、基础设施短板鑫源农...
view more
甘肃重点报道内容力排行榜...
根据城市符号数据分析,甘肃省被《人民日报》报道较多的县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按相关性和报道频次排序):1.定西市临洮县报道内容:临洮县因基层立法联系点运行机制、高原蔬菜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成果被多次报...
view more
甘肃省田园政务效能排行榜...
根据甘肃省各县区融媒体和公众号的报道资讯,结合2023年至2025年期间公开的政务活动信息,以下是部分县区在“田园政务‘’、“下乡检查指导工作”中的典型表现及活跃度排名分析。由于官方未公布完整的88个县区具体排...
view more
乡见丨寺台镇:农机引擎激...
编者按:“年轻人外出打工,土地撂荒严重,农田谁来种、谁来管、谁来收?”为持续解决这一难题。2024年来,寺台镇深入推进“强基固本”工程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深化“三个共同”机制创新为有力抓手,以成立康县金...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