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06月29日《 人民日报 》记者刘海天采写的 《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种智慧叫"精准脱贫",有一种力量叫"脱贫攻坚",有一种小康梦的升级版叫"全面小康"。
勤劳勇敢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诗经》中就渴望的"小康",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全面实现。中国不仅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民的吃饭问题,打贏了一场亘古未有、举世瞩目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而且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一个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这个中国方案不仅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这就是可歌可泣的脱贫攻坚精神,也是20万康县儿女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齐心协力的写照。
在陇南大地的一片青山绿水间,康县正以如椽巨笔描绘着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共生,产业与生态共荣,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康县模式"振兴之路。从美丽乡村的集群打造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从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到文明乡风的浸润滋养,康县用五年时间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华丽转身,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前列,成为陇原大地乡村振兴的标杆典范。云西部智媒体平台《党建头条》将进行系列的报道,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生态振兴、有效治理」反映陇上江南-----西双版纳的「生态文明」的背书。
产业兴旺篇:多元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康县的产业振兴之路,是一条从传统农业到多元融合的蜕变之路。
曾几何时,这里的农民还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而如今,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
在特色农业方面,康县立足生态优势,打造了"茶叶、食用菌、天麻、魔芋、核桃"五大主导产业。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发展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28家、食用菌经营主体38家,认证"甘味"品牌16个,绿色食品10家。
豆坝镇的食用菌产业在奖补政策激励下蓬勃发展,"政府发放的5万元产业奖补资金,让我的食用菌产业越做越红火!"村民豆宏的感言道出了产业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太石乡通过"高接换优"技术改造传统核桃产业,让昔日的"山货"蜕变为"网红尖货",年产达万斤的"致富园"让农民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而禾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全自动魔芋加工生产线,则代表着康县农产品加工业的现代化水平,魔芋素毛肚、魔芋丝结等产品畅销全国,实现了从"原字号"到"精字号"的跃升。
产业融合成为康县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
碾坝镇安家坝村建成集采摘体验、观光游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示范点,成功举办"时光漫旅 寻味田园"推介活动,吸引游客近万名。
岸门口镇贾家坝村的"52生态农场"成为网红打卡地,酒坊、豆腐坊、榨油坊、磨坊、猕猴桃加工车间等"四坊一车间"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更延长了产业链条。
牟家坝村采用"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猕猴桃林下养殖的土鸡因肉质鲜美供不应求,预计年收入可达30余万元,实现了"一地双收"的生态经济效益。
数字赋能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康县建成了21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培育了50家茶菌类电商企业,构建起完整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
2025年上半年,园区茶叶线上销售占总销售额的20%,食用菌线上销售额突破1.2亿元大关。无人机运输蜜环菌、冷链仓储设施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山区运输难、农产品保鲜难等问题,4.4万吨总库容量的88座冷链设施实现了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保鲜。
五年来,康县产业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75亿元产业资金投入,110万亩农田纳入特色农产品保险范围,带动2.58万户农户9.03万人增收。从"单一生产"到"全链条发展",从"提篮小卖"到"电商畅销",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康县的产业兴旺之路,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县域层面的生动实践。(作者:九象 图片:康县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