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事经济”席卷全国的浪潮中,平凉市崆峒区似乎也试图以马拉松为“药方”,疗愈文化旅游发展的隐疾。然而,当全国三四线城市纷纷涌入马拉松赛道,崆峒区是否真能借这场“运动狂欢”摆脱困境?抑或只是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沦为一场自娱自乐的“热闹”?
崆峒的“病”:文旅产业的结构性困境
1. 管理失序与信任危机 崆峒山景区曾因“借佛敛财”事件引发舆论哗然。游客因未购买高价香火灯被诅咒“绝后”,暴露了景区管理混乱、商业化过度的问题。尽管涉事店铺被取缔,但此类事件对景区声誉的长期损害难以消弭。寺庙随意张贴收款二维码、善款流向不透明等问题,更折射出监管缺位与宗教场所的功利化倾向。
2. 产品同质化与文化空心化 崆峒山的旅游产品长期停留在粗糙的纪念品阶段,如纸织画、降压茶等包装简陋,缺乏道教文化特色与现代审美融合。景区虽有“武术圣地”“丝路要塞”等文化标签,却未能转化为独特的消费体验,游客“空手而归”成为常态。
3. 流量困境与品牌模糊 相较于贵州黔西南通过马拉松串联非遗文化、山地景观的“文体旅融合”模式,崆峒山仍依赖传统观光模式。景区虽以自然与人文资源闻名,却未形成差异化定位,难以吸引年轻游客与深度体验者。
马拉松的“药”:跟风背后的逻辑与风险
1. 赛事经济的诱惑与盲从 马拉松被视为城市经济的“强心针”——一线城市赛事拉动数亿元消费,中小城市则借其塑造“活力名片”。崆峒区若效仿此道,或期望通过赛事吸引人流、提升曝光。然而,全国单日43场马拉松的“内卷”现状下,缺乏特色的赛事极易被淹没。
2. 同质化陷阱与运营短板 低线城市马拉松多面临“赔本赚吆喝”的窘境。如辽宁营口鲅鱼圈马拉松因补给不足、奖牌缺失被取消认证,暴露中小城市运营能力不足的通病。崆峒区若仓促上马,可能重蹈覆辙:本地企业赞助有限,专业团队稀缺,赛道设计缺乏文化串联,最终沦为“为跑而跑”的平庸活动。
3. 流量难留的“虚假繁荣” 即使赛事短期聚集人气,若缺乏配套体验,游客仅是“过客”。崆峒山若未同步升级餐饮、住宿、文化体验等服务,马拉松带来的消费红利恐难沉淀。反观山东东营,通过湿地生态赛道与“不抽签金标赛事”的稀缺性,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崆峒区能否复制此路径?
破局之道:从“跟风”到“深耕”
1. 以文化为内核,打造“道教+武术”IP 崆峒山需跳出“祈福卖灯”的窠臼,将道教养生、武术研修等元素融入赛事。例如设计“太极马拉松”,沿途设置武术表演、养生讲堂,让跑者感受“动静结合”的独特文化体验。
2. 产品升级与产业链延伸 借鉴黔西南“非遗+赛道”模式,开发崆峒剑术主题文创、道教文化数字藏品等高端产品。同时,利用本地中药材资源,推出定制化健康补给包,将赛道变为“移动展销会”。
3. 协同发展,避免单点作战 。与周边景区联合推出“丝路文化马拉松”,串联崆峒山、麦积山等节点,形成区域文旅联动。政府需强化监管,建立透明捐款机制,重塑“清修圣地”形象,避免短视敛财行为。
总之,马拉松不是万能药。马拉松的热潮,恰似一剂“强心针”,能短暂刺激崆峒区的文旅脉搏,却治标不治本。若盲目跟风而忽视文化深耕与服务质量,这场“运动狂欢”终将沦为自娱自乐的泡沫。唯有将赛事与在地文化、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崆峒山方能在“马拉松热”中跑出一条可持续的振兴之路。(来源:今日头条 题目:马拉松的药,治愈崆峒区的病!?平凉崆峒文化旅游的困境与反思!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