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黄河畔,一位资深媒体人凝视着奔流不息的河水,眼中满是敬意与温情。敬一丹,这位陪伴中国观众数十年的著名主持人,带着她的新书《走过》来到金城,与这片土地上的读者分享她对母亲河的独特情感。
“一座城市拥有一条穿城而过的黄河,是多么幸运。”敬一丹在2025年兰州书展上的一句感慨,道出了她对黄河的深厚情感。这位从央视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的媒体人,以《走过》为媒介,与兰州的读者们分享了她多年来的旅程和思考。
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
八月的兰州,书香弥漫。2025年兰州书展暨“书香黄河阅读周”在兰州体育馆隆重开幕。这场文化盛会以“读者之城·书香兰州”为主题,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和读者参与。
敬一丹作为特邀嘉宾之一,带着她的新作《走过》来到黄河之畔。这本书是一本行走随笔集,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她多年走过的地方为空间点,构建起她思考与感悟中的世界。
在分享会上,敬一丹讲述了与《读者》杂志的深厚情缘。她动情地说:“艳阳下的蜜蜂领我走进了读者博物馆。各种数据、各种奖、各种赞,都在客观地呈现一个事实,这是国民第一期刊”。
心灵深处的母亲河情结
敬一丹对母亲河的感情并非仅限于黄河。作为哈尔滨人,她对松花江同样怀有深厚的情感。
在过去的演讲中,她曾回忆起儿时在松花江边玩耍的情景:“我们小的时候,几乎每个哈尔滨人的周末,都是在松花江边度过的”。她甚至幽默地说:“想要看一个人是不是哈尔滨人,就看他怎么说松花江边,如果说江畔那十有八九是外地人,因为我们都管那叫江沿儿”。
2005年11月,吉化爆炸导致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敬一丹感到心痛不已。她用这样的话形容自己的感受:“我的心疼了,特别想为自己的母亲河做点什么!”
四年后,她终于如愿带着《新闻调查》摄制组从松花江源头出发,开始沿江采访调查。
媒体人的文化使命与环保呼吁
敬一丹不仅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更是一位环保倡导者。她曾强调媒体与环保结合的重要性。
“从事生态环保职业的人,应当愿意并善于借助媒体为绿色发声助力,与媒体一道为我们未来的绿色尽力”。
她眼中的“绿日子”包括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她希望人们在日历上将这些日子标注成绿色,时刻提醒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敬一丹的媒体人身份使她深刻理解信息传播的力量。她曾分享过对新媒体的认识:在一次雾霾天,她看到路上交警没戴口罩,便拍了照片发微博,请交警戴口罩。没想到有五万人跟帖留言,济南交警率先行动。
行走与文字的力量
《走过》是敬一丹最新的人生总结。书中记录了她从早年在小兴安岭林场广播站,到三次考研成功“上岸”后留校任教,再到进入央视主持《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焦点访谈》等栏目的经历。
敬一丹虽为媒体人,却对文学有着炽热的爱。《巴金的手,文学的海》展现了她对文学巨匠的敬仰和对文学海洋的向往;《寻找海子的痕迹》显示了她对诗歌所代表的精神世界的理解。
她的文字与主持风格一样,朴素真挚,感情沉稳。她以新闻人的敏锐捕捉时代脉搏,用诗人的情怀书写生命感悟,在平实的叙述中暗藏惊雷。
兰州与黄河的不解之缘
兰州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吸引着敬一丹这样的文化工作者。2025年兰州书展的举办,正是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
书展不仅展出了2万余种、30万册图书,还展示了8000余种文创产品。全国插画双年展、“读者”插图艺术展、“天下归一”秦印展等专题展览成为书展亮点。
黄河与书香在此完美融合。敬一丹在开幕式上分享了与兰州、黄河及《读者》的文化情缘。她说:“我就久久地站在兰州的暮色里凝视那个蜜蜂。这蜜蜂伴我们走过了那么多年,给我文化滋养”。
敬一丹曾站在兰州暮色中,凝视着《读者》杂志的蜜蜂标志,那一刻她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她走过松花江畔,走过黄河之滨,走过中国广袤的土地。如今,她在黄河之畔的兰州停下脚步,与这座城市分享了她与母亲河的故事。
正如她在书中所写:“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称作是一个人?”(作者:嘚不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