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18/03/15

美丽乡村建设加速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地处大山深处的康县,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唱响了城乡相向而行的协奏曲。

中间是繁华城区,四面是美丽乡村。在康县,城市和乡村仿佛山水一样,各有特色。

五年多来,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载体,康县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王坝镇、岸门口镇,人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给这场城乡融合改革源源不断注入动力的,正是联结城乡、分工有序的产业融合。

例如,兴源土特产公司依托独一味循环工业园区的优势,在产业链上寻找商机、创新创业,发展土特产增值加工,让当地村民就近进厂务工;岸门口镇康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食用菌深加工的基础上,研发食用菌产品,带领当地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年收购农户生产的食用菌和农产品原料1000余吨。

“城镇与乡村,是互相促进、共生共存的关系。”市政协副主席、康县委书记李廷俊说。

把城镇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和建设,挖掘利用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这是康县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始终坚持的原则,也正是美丽乡村建设加速了康县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改善了区域空间二元结构,让农民日子过得跟居民一样好。

五年间,康县350个村中就有294个建成美丽乡村,4.71万户群众中4.13万户全面改善了人居环境;建成了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景区和69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镇5村被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

美丽乡村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201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12.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531.2万元。

在康县农村,农民还是农民,但生活的幸福感却日益充盈。(来源:陇南康县发布 作者:刘宏洲)


相关VR悦读查看更多>>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守护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绘就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激活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赋能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重塑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全国闻名,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有一...
view more
陇南文化符号的文化自信与...
编者按:陇南文化符号的文化自信与当代价值:西和乞巧、康县婚俗、文县池哥昼与茶马古道的现代启示,以及中国陇南文化节的创意。陇南,这颗镶嵌在中国西北的文化明珠,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
view more
乡见丨红古旅游从过境地向...
一、当前运营困境及成因分析(一)硬件配套不足,制约产品竞争力1、交通成本较高兰州至海石湾往返230公里(较同类产品如兰州至刘家峡160公里),导致一日游人均成本增加40-60元,价格优势缺失。2、基础设施短板鑫源农...
view more
甘肃重点报道内容力排行榜...
根据城市符号数据分析,甘肃省被《人民日报》报道较多的县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按相关性和报道频次排序):1.定西市临洮县报道内容:临洮县因基层立法联系点运行机制、高原蔬菜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成果被多次报...
view more
甘肃省田园政务效能排行榜...
根据甘肃省各县区融媒体和公众号的报道资讯,结合2023年至2025年期间公开的政务活动信息,以下是部分县区在“田园政务‘’、“下乡检查指导工作”中的典型表现及活跃度排名分析。由于官方未公布完整的88个县区具体排...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