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19/09/22

康县:一句民谣背后的「惊艳」

大南峪镇花庙村,花庙自古就有种水稻的习俗,是北茶马古道上,具有文化积淀的乡镇。据考证,云台、大南峪、窑坪,就流传“背斗高架子(背负东西的工具),大碗红筷子。蒸饭(米饭)冒儿头,扯面菜头腐(面食)。”的民谣,这是使我们从中仿佛能感受到云台、大南峪、窑坪客栈云集客户,享用着康北朴实、热情的历史画面。

9月20日,在康县大南峪的花庙村村民,早上,喝过面茶,收割金黄成熟的稻谷的情景。(张根/供图)

大南峪镇镇长崔定强介绍,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本着扶持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立足点,鼓励支持社员种水稻。今年花庙种植的350多亩水稻预计产量将达到40万斤左右。花庙村不少人家都种植了水稻,现在花庙的社员吃的米都是自己种的,吃不完的还外销到周边地方。

沉甸甸的稻穗,让金色的丰收喜悦,飘散向远方。(张根/供图)

说起康县,很多人都说康县的气候好,生态好,有陇上小江南的美誉。然而,除了生态的优势,康县的物产丰富,广泛利用互联网+,使得土特产扬名中外。

这几年在康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产业拉动扶贫”的战略,以“南茶北桑整县核桃”为产业基础,把产业扶贫成为作为一号工程和首要任务。他们结合县情,因地制宜,把脱贫致富、美丽乡村建设和群众增收致富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之路。比如寺台乡公沟村的大黄种植;大堡镇朱家坝魔芋种植、四合村黑木耳种植;白杨乡竹园村魔芋种植、香菇大棚、土蜂养殖、贯叶连翘、乌药、天麻、茯苓种植、大鲵生态养殖;碾坝乡安家坝村南瓜种植、青㭎坝村香菇种植;三河坝镇公家湾村白芨、重楼种植;大南峪镇大南峪村桑蚕养殖、稻米种植等产业的形成,都离不开“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证明,培育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创建农村产业品牌等,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相关资源要素和人才,才能促进乡村产业的稳定有序发展。(云西部传媒:介一/文)



相关VR悦读查看更多>>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守护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康县全国闻名,因为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国策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绘就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康县全国闻名。因为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国策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激活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康县全国闻名,因为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国策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赋能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康县全国闻名,因为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国策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
view more
特写丨用诗情画意重塑乡村...
编者按:2016年0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刘海天采写的《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让康县全国闻名,因为在甘肃的最南端的小县城,正在我国乡村振兴国策的指引下,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梦想叫"汔可小康...
view more
陇南文化符号的文化自信与...
编者按:陇南文化符号的文化自信与当代价值:西和乞巧、康县婚俗、文县池哥昼与茶马古道的现代启示,以及中国陇南文化节的创意。陇南,这颗镶嵌在中国西北的文化明珠,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
view more
乡见丨红古旅游从过境地向...
一、当前运营困境及成因分析(一)硬件配套不足,制约产品竞争力1、交通成本较高兰州至海石湾往返230公里(较同类产品如兰州至刘家峡160公里),导致一日游人均成本增加40-60元,价格优势缺失。2、基础设施短板鑫源农...
view more
甘肃重点报道内容力排行榜...
根据城市符号数据分析,甘肃省被《人民日报》报道较多的县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按相关性和报道频次排序):1.定西市临洮县报道内容:临洮县因基层立法联系点运行机制、高原蔬菜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成果被多次报...
view more
甘肃省田园政务效能排行榜...
根据甘肃省各县区融媒体和公众号的报道资讯,结合2023年至2025年期间公开的政务活动信息,以下是部分县区在“田园政务‘’、“下乡检查指导工作”中的典型表现及活跃度排名分析。由于官方未公布完整的88个县区具体排...
view more